中美股市2022年以來均遭遇連續的回調,截至本周五,上證綜指和標普500年初至今的跌幅分別達到了8%和9%。從歷史來看,中美股市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如此快速下跌并不多見,雖然兩國股市下跌因素有所不同,但作為市值在全球股市中排名前二的市場,中美股市共振下跌難免會加重投資者的悲觀預期,因此,誰能率先打破這種共振下行的局面,對于市場預期的逆轉就顯得尤為重要。
金融危機后除去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發,中美股市的只出現過如下6次共振下跌:
2010年1月-2月:中美股市這波開年下跌持續了23天,上證綜指和標普500跌幅分別為7%和8%,起因是1月18日中國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,在全球率先結束了超寬松的貨幣政策,A股由此在下跌后震蕩;同期美股的下跌則疊加了歐債危機和金融監管新規的影響,但隨著歐盟承諾救助希臘和強勁的美國財報數據公布,美股率先反彈。
2010年4月-7月:這波持續了74天的共振下跌源于國內外政策面利空的疊加,上證綜指和標普500跌幅分別為21%和16%,同期中國“國十條”地產調控政策出臺,而歐債危機則因希臘和葡萄牙評級遭下調再度發酵。三季度隨著中美經濟數據的走弱,A股因緊縮政策告一段落而超跌反彈,美股則因寬松預期未兌現而繼續震蕩。
2011年7月-9月:這波共振下跌持續了64天,上證綜指和標普500跌幅分別為11%和13%。A股的下跌源于國內滯脹擔憂的升溫,亦疊加了地產調控的不放松,而同期美股的走弱則因美債違約風險的加大,尤其是8月美債評級的下調。此后美股因經濟數據的持續改善迎來超跌后反彈,但A股則延續弱勢震蕩。
2015年8月-9月:中美股市的下跌共持續了12天,上證綜指和標普500跌幅分別為26%和7%。導火索為我國“811”匯改,人民幣的大幅貶值打亂了其自2005年以來穩步升值步伐,對全球股市形成沖擊。8月26日中國央行宣布降準降息,A股才逐步回暖。而美股方面,消化了利空因素后,強勁的基本面帶動美股反彈。
2016年1月(圖3):這波開年開始的共振下跌共持續11天,上證綜指和標普500跌幅分別為18%和8%,起因是我國2016年初生效的熔斷機制,造成A股在1月4日和7日各熔斷兩次,外溢性波及美股,1月7日晚我國證監會決定取消熔斷機制,市場情緒逐漸穩定下中美股市企穩。
2018年9月-12月(圖4):中美股市的下跌共持續了70天,上證綜指和標普500跌幅分別為7%和10%。9月18日,中美貿易戰升級,美方宣布對來自中國進口的約2,000 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,中美股市應聲下挫。12 月1日雙方同意停止加征關稅90 天,中美股市才逐漸企穩。
在上述中美股市共振下行時期,債券和黃金多為上漲,基本金屬普遍下跌(表1)。
綜合上述復盤可以看出,政策的收緊或事件的沖擊往往是中美股市共振下行的觸發因素。因此,扭轉這一局面的最有效方式便是政策的糾偏或事件沖擊的消退,但如果這兩個條件尚不具備,則只能期待經濟基本面的持續改善。
我們再來看2022年以來的這波中美股市共振下行,市場對美聯儲貨幣緊縮的擔憂的回落無疑是一個主導因素,而A股的下跌也疊加了國內穩增長政策出臺的緩不濟急。因此,要結束當前的局面,無非取決于兩個條件:一是美聯儲重回鴿派,二是中國的穩增長政策開始見效。就第一條件而言,我們認為美股的調整尚未結束。這是美聯儲已經一致表達了遏制通脹的決心,除非金融條件大幅收緊,否則美聯儲短期內很難轉鴿。就第二個條件而言,我們認為A股有望在節后迎來反彈。市場可能會擔心1月金融數據不及預期,但即便出現這樣的結果,我們認為貨幣寬松和財政發力的空間將進一步打開,而房地產銷售大幅下滑會加速放松政策在節后的出臺。因此,2022年一季度的寬信用雖然可能遲到,但不會缺席。
風險提示:疫情擴散超預期,政策對沖經濟下行力度不及預期